<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視訊?。ㄖ袊旅玻年懙氐剿?,“數字考古”豐富山東“歷史圖鑒”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4-10-04 10:28:05
              中新社濟南10月4日電 題:從陸地到水下,“數字考古”豐富山東“歷史圖鑒”

              中新社記者 趙曉

              無人機全方位航拍遺址區域、RTK測量儀高精度定位發掘地點、三維掃描儀精細化獲取文物信息……山東濟南焦家遺址發掘現場,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師生借助各類先進設備和數字技術,探尋掩埋于地下的古代遺址和遺跡。

              “過去是通過拍照、繪圖等方式,粗略概括遺址輪廓,盡可能留存更多現場信息?,F在有三維掃描儀、無人機、多圖像三維重建系統等軟硬件的加持,我們每天都能把發掘的遺跡完整記錄一遍,甚至能像動畫一樣回放。”扎根一線20載,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副院長唐仲明感慨,這樣的變化在過去難以想象。

              以測繪和定位為例,卷尺、羅盤昔日是考古人員測量和定位遺跡、遺物的“得力助手”,但時移世易,它們逐漸退出舞臺,更多新技術在當下“嶄露頭角”。

              “目前,焦家遺址不僅納入中國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還能借助地理信息系統、CAD軟件等技術手段,將城墻、壕溝、房址、墓葬、灰坑以及各類出土遺物立體、精細地落在一張總圖上。”唐仲明說,工作效率和數據精準度隨之同步提高。

              技術和設備的進步,也讓古人類的生活圖景變得更加清晰。

              山大學生使用無目鏡體視顯微鏡觀察人骨。(資料圖,山東大學考古學院供圖)

              “以往墓葬出土人骨,我們大多靠肉眼和經驗分辨男女?,F在有了DNA技術,既可以判斷性別,也能證實相鄰墓葬中人骨之間的親緣關系。”唐仲明介紹說,他們還通過植物考古、動物考古、陶器考古等手段,在石質工具上提取淀粉粒,從陶器中提取殘留物,在人骨中獲取同位素數據,了解先民“種什么”“養什么”“吃什么”,勾勒更多細節,補上歷史的空白。

              田野之外,在環境更為復雜的水下,數字技術與考古的結合也逐漸走向深入。

              正在山東博物館展陳的“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滾動播放多個三維動畫,再現定遠艦克虜伯主炮發射等歷史場景,讓觀眾直觀感受甲午激烈戰況。

              今年8月,觀眾在山東博物館參觀“甲午海戰暨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展”。李明芮 攝

              “三維建模技術貫穿水下考古發掘、研究及文物保護、修復、展陳等全過程。”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周強在受訪時舉例說,經遠艦艦名的發現就得益于物探技術與三維建模技術的結合應用。

              2018年8月,考古人員在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經遠艦鐵甲堡,根據物探掃測影像和歷史資料進行三維建模,推斷船是倒扣沉沒,并據此找到艦名的位置。

              甲午沉艦系列水下考古工作開展10年來,周強見證了相關考古技術不斷迭代升級。

              “我們使用了多種先進設備,如多波束測深系統、旁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和海洋磁力儀等。”周強說,其中使用物探設備掃描探測遺址,生成水下三維影像,為推進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隨著技術的發展,物探設備的掃描精度更高,且越來越小型化、便捷化。

              從陸地到水下,隨著各類先進技術和設備為考古工作打開新空間,越來越多鮮活的歷史全景和細節,將揭開面紗,重現人們眼前。(完)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