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盤活存量資源 激發致富潛力——貴州遵義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3-09-08 13:33:18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呂慎陳冠合

              晨風拂過初秋的大婁山,為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黃金樹避暑山莊送來幾分愜意與清涼。繞著郁郁蔥蔥的莊稼地,謝良俊和熟識的村民熱情地打著招呼。“湄潭山好,水好,人更好!”老謝說,自己和老伴為避暑從重慶來到茅坪,一來就是連續10年,茅坪成了“第二故鄉”。

              圍坐在山莊庭院大樹下,來自四川、重慶、湖南等地的避暑客們,已成為無話不談的老友。瞧著早已住滿的客房,山莊負責人楊剛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村里人腰包鼓起來了,這些外地的兄弟伙羨慕得不得了,都說我是個幸福的農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近年來,遵義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激活農村存量資源,不斷提高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確保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出了“身邊就有錢袋子”的增收新途徑。

              盤活存量資源 激發致富潛力——貴州遵義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

              遵義赤水的鄉村景色。王茂詳攝/光明圖片

              盤活存量資源 激發致富潛力——貴州遵義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

              遵義習水大坡鎮梧桐山迎來避暑熱潮,圖為游客正在享受晚餐。資料圖片

              盤活存量資源 激發致富潛力——貴州遵義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

              遵義習水同民鎮火龍果基地迎來豐收。資料圖片

              社區變景區沉睡的資源“醒”了

              夏末傍晚,遵義市桐梓縣九壩鎮山堡社區的鄉間小路上人頭攢動,講著各地口音的游客們飯后散步的陣勢,賽過了鄉鎮“趕大集”。這個夏天,戶籍人口3千多人的山堡社區,一下“膨脹”了10余倍,成了6.5萬游客的避暑花園。

              “九壩這邊生態好,推開窗戶就是森林,聽著鳥鳴聲特別愜意,打算以后在這里常住了。”重慶客人秦勇每年夏天都會來到山堡社區避暑,今年更是和鄉村旅舍老板簽了10年的租房合同。

              引來“候鳥”,富了村民。九壩鎮旅館經營主王大國說:“我家的旅館目前能住22人,都是簽的長租合同,僅7月到9月純收入就有3萬多元。”在外有著10余年酒店經營經驗的楊國旗,2015年返鄉開起鄉村旅館,又帶領村民成立山堡社區黃干溪旅游自治協會。他告訴記者:“我們帶領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做好服務’,讓區域內71家鄉村旅館游客爆滿。”

              要想生意好,離不開行業自律,更離不開政府有序引導。桐梓縣成立各級旅游協會,對全縣所有鄉村旅館開展星級評定、實行規范化管理、統一收費標準,每年分期對鄉村旅館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在各鄉村旅游點開設衛生室、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十四五”以來,桐梓34個鄉村旅游點、2033家鄉村旅館、4.61萬間客房、9.82萬張床位,累計接待游客2426.1萬人次。

              湄潭縣魚泉街道新石村偏巖塘組,山抹微云,翠林綠屏。戶曉民宿內,老板張曉的電話和微信一直響個不停。“房間寬敞”“露臺漂亮”“文藝清新”……這家長期在推薦榜單上占據頭名的民宿,吸引著各方游客紛至沓來。

              戶曉民宿拿到的“第一”還有很多。“我們先后投入279萬元資金,租用空置民房打造高端民宿,辦理了湄潭縣第一本農村宅基地經營權證。這是縣里第一棟通過盤活閑置資源讓黔北民居變民宿的房屋。”張曉介紹,通過民居變民宿,能幫助民居房主每年穩定增加財產性收入1萬元以上。

              如今,通過深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兩項試點”,湄潭縣37.21萬農民全部認定宅基地資格權。村集體和農戶正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發展起創意辦公、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農房入股、市民投資、平臺運營”模式正不斷盤活更多閑置民居。

              湄潭縣委書記沈建通表示,為實現農村資源資產效益最大化、促進農民增收,湄潭圍繞建設中國鄉村休閑游首選地,逐步推動黔北民居變民宿,實現農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在充分利用農村宅基地的同時,遵義市通過自主運營、招商運營、租賃運營、改造運營等多種方式盤活扶貧存量資產,帶動群眾增收。目前,通過扶貧項目資產清理確權,遵義全市已盤活閑置低效經營性資產項目126個,資產規模達1.46億余元。

              農民變股民集體的財力“強”了

              萬畝竹海掩映下,赤水市兩河口鎮大榮村空氣清新,碧波蕩漾。這里有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雄偉壯觀的赤水大瀑布,可曾經卻是個“窮溝溝”。

              如何激活發展活水?答案就在村里的魚身上。站在插臘溝生態魚塘里,大榮村村民王應華抱著剛捕撈上的一網竹葉魚,笑個不停:“跟著唐書記干,建起大魚塘,買上小轎車,蓋起新樓房,每年收入10多萬!”

              “好山好水一定能養出好魚。”2011年,大榮村黨支部書記唐永富經過深入調研后,帶領28戶村民在短短兩個月時間里,挖出258畝魚塘。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把塘中價值60多萬元的魚幾乎全部沖走。面對打擊,有些灰心的唐永富索性把剩下的魚送給附近村的村民。出奇的是,隨后老唐不斷接到求購竹葉魚的電話。原來免費品嘗過竹葉魚的群眾都很喜歡,一傳十十傳百,銷路居然打開了。

              唐永富介紹,村里組建了兩河口鎮興發冷水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支部+合作社+協會+公司”資源,實施“四定五統兩分”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兩河口鎮的冷水魚還成功注冊了竹葉魚商標,在赤水、瀘州小有名氣,價格最高時賣到了70元/公斤,成了村集體和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

              赤水市大同鎮華平村,百畝竹林被山風吹得吱吱作響,華平村村民馬發連在林下忙碌著。指了指一顆顆剛被悉心收入竹筐中的“寶貝”,馬大姐說:“以前村里沒啥子產業,更沒有分過紅?,F在有了竹蓀蛋,一切都不一樣了。它們嬌貴得很,可要看護好。”

              林下生“蛋”,以竹富民。大同鎮華平、天橋兩村村集體發展的200畝林下經濟,以林下空地入股與林業公司合作。公司占股60%,村集體40%,并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銷路。目前,大同鎮紅托竹蓀已進入盛產期,單日可采竹蓀蛋1000余公斤,預計總竹蓀蛋產量15萬斤,產值達500萬元。

              靠山、靠水、靠林、靠廠、靠景、靠城——赤水市通過“六靠”路徑,實施“富民強村”工程,整合利用鄉村振興銜接、東西部協作等資金資源,確保市財政每年統籌整合財政資金2000萬元以上支持村級集體經濟優質項目,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高質量發展。

              赤水市委書記汪能科表示,赤水將緊緊圍繞“六靠”路徑,大力實施富民強村工程,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增收,真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確保到2023年年底,全市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純收入至少達10萬元,20%以上的村(社區)集體經濟純收入突破20萬元。

              截至2022年年底,遵義全市1848個村(社區)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界定和股份量化,成立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市村集體實現經營性收入2.75億元。

              外出變返鄉空心的村寨“實”了

              大婁山山脈深處,不時傳來呦呦鹿鳴。鹿圈里,綏陽縣青杠塘鎮野茶村村民孫明江正忙著打草料、喂鹿子。“這是我們的‘致富鹿’嘞!”老孫從2018年開始養梅花鹿,每年收入都有9萬元左右。

              “致富鹿”好養,致富路不容易鋪。在外經營藥材多年的趙偉,于2014年回鄉創辦梅花鹿養殖場。當時,距離綏陽縣城83公里的野茶村山路狹窄,通往養殖基地的道路坑洼泥濘,貨車寸步難行。趙偉回憶:“一條不足5公里的山路,6個多小時才到。因為道路太顛簸,造成14頭種鹿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十多萬元。”

              正當趙偉束手無策時,綏陽縣交通部門和青杠塘鎮政府及時出手,將這條山路納入通村公路建設項目,他自己又出資50多萬元用于前期部分道路開挖及村民征地補償,最終解決了交通“心病”。

              如今,趙偉的梅花鹿養殖企業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帶動5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養殖主體也從公司基地養殖逐漸轉變為村民養殖為主、公司基地養殖為輔。這位致富帶頭人還計劃做以“體驗鹿文化、觀賞鹿百態、品嘗鹿美食、購買鹿產品”等為主題的全域旅游,引導更多村民發展休閑旅游產業。

              湄潭縣魚泉街道金橋村村播中心里,90后青年殷秀和小伙伴正在手機這個“新農具”前侃侃而談,熱情介紹著桌上的各類農特產品,干著直播帶貨的“新農活”。

              大學畢業后原本從事旅游行業的殷秀,得知縣里組織的“百村萬名新農人”培訓班在招募,便報名參加了培訓,學成后帶著直播、視頻剪輯等技能回到家鄉。她說,希望運用所學所能,幫助鄉親們把山貨銷出去、把家鄉宣傳好。

              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者,金橋村村委會副主任周宇在大學畢業后同樣選擇了辭工回鄉。她告訴記者,金橋村村播中心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公司”模式運行,自2022年11月成立至今,共計直播100余場,線上+線下共產生銷售額30余萬元,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回到鄉村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遵義市以大力支持和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村實用人才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方式,吸引了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回到家鄉;同時在中等職業院校遴選、培養鄉村振興后備力量,先后選派268名鄉村振興指導員和953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972名駐村第一書記、2010名駐村干部、411名選調生到村開展工作,選拔了一批村級組織領軍人才。

              “空心村”變身“實業村”,“新農人”帶富“全村人”。據統計,2022年,遵義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33元,比上年增長6.9%,總量和增速均明顯高于貴州全省平均值。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05版)

              責任編輯:

              標簽: 遵義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