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人“文化拜年”樂趣多 博物館里過大年處處有“陪伴”
2月12日大年初一,上海博物館迎來了牛年的首批觀眾。 張亨偉 攝
精致的紅色上襖,紋飾豪華的馬面裙……農歷大年初一(2月12日)一早,上海博物館外等候開館的觀眾隊伍里,零星可見幾個“漢服小姐姐”的身影,讓人眼前一亮。
“90后”“原年人”牛小姐便是其中之一,除了掛春聯、貼福字、吃年夜飯、熬夜守歲,“去一趟博物館”也成了她每年春節都要完成的“儀式感”,“前年去了杭州博物館;去年本打算去故宮博物院,因為疫情沒去成;今年提倡就地過年,所以就來了上海博物館。”
觀眾在博物館內尋“牛”打卡沾喜氣?!埡鄠?攝
博物館里過大年,自有一番樂趣。目前,上海博物館正舉辦“卓犖迎新”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8件/組以牛為題的文物“藏身”于館內各處,供觀眾尋“牛”打卡,沾一沾牛年的喜氣。有觀眾表示,比起燒香祈福,來博物館“蹭牛”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選擇,愿新的一年“牛氣沖天”。
“年味濃濃”的上海圖書館里也有“驚喜”。這天早上,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和海派生肖畫家蔣偉向到館讀者恭賀新年,送上了辛丑牛年生肖紀念封和上圖文創產品;“我記憶中‘最中國’的節日——傳統節氣征文展”牽動起此間讀者對傳統節日、時令的回憶與溫情;“聲動心箋”微展覽,則讓“有聲家書”成為情牽兩地的信物,替留滬過年的讀者向親人傳遞思念。
上海圖書館讀者服務中心新媒體服務推廣部主任李穎告訴中新網記者,今年有不少打工人、學生留在上海過年,與家人相隔兩地,如果光用發微信、打電話的方式拜年,相比往年可能“儀式感”不夠,“我們就想到用’有聲家書’這種比較傳統、又有點新穎的方式,讓讀者的聲音與家人貼得更近,通過這份家書體會到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生活中也會有許多溫暖和感動。”
在上海,“文化拜年”已成為新的“年俗文化”,每一年的“打開方式”都豐富多樣、各含心意。今年春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上海各路“文藝小分隊”將文化送進申城千家萬戶,陪伴“原年人”共度佳節。如上海歌劇院深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建設工地,唱響了原創歌劇《晨鐘》選段;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親自帶隊,為留滬過年的建筑工人、家政服務人員等送去滬劇“文化大餐”……
“聲動心箋”微展覽?!⊥躞?攝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內,大年初一至初六的每一個午后,都會準點響起“迎新春系列室內樂”演奏,為工作、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送去音樂祝福。
在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看來,不同于傳統年貨放在家里慢慢吃、慢慢用的形式,“音樂年貨”帶來更多的是線下的交流、現場的享受,“這幾年‘文化拜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大家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多了,也是我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體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