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探探用戶自稱“社恐” 超20%用戶對社交活動感到焦慮
11月17日消息,“寧愿在飛機上待20個小時,也不愿意跟身邊的人說一句話。”、“如果不是出于工作原因,我更愿意宅在家里,我就是社恐本恐。”、““當我不想去參加某個無效的聚會時,我就會說我是社恐;而這也不完全是借口”……
這些是社交平臺探探聯合中國青年報、中國社會科學院,面向探探平臺內的用戶發起問卷調查,針對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深入調查分析時收到的部分答案。
本次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被調查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其中,17.7%的人表示“不敢和陌生人說話”,21.4%的人表示“在公共場合會感到緊張”,而20.7%的人則表示如果有社交活動會提前很久就開始焦慮。
現代社會,“社恐患者”年輕群體越來越壯大,而社交焦慮如果到了足夠嚴重的程度就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障礙癥,也稱社交焦慮癥或社交恐懼癥。
在本次調查中,被問及“對于與工作之外的朋友共同參加聚會”等社交活動的看法時,僅有38.9%的人表示會積極參與,幾近10%的人則會焦慮逃避;同時,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被調研對象表示每個月至少有兩次以上的線下聚會。對線下社交的逃避和焦慮,已成為不少當代青年公開的秘密。
在“社恐”被泛化、標簽化的背后,既有年輕人對害怕社交的坦誠,也有對自己在某些社會交往技能上欠缺的遮蔽。在被問及造成自己“社交恐懼”的主要原因時,52.7%的被訪對象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于自身性格內向。
在社恐一族普遍存在的今天,如何與社交恐懼和解并共處,成為不少年輕人面對的問題。在本次調研中發現,34.3%的被訪用戶表示社交障礙為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其中14.2%的用戶表示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社交障礙,已成為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婚戀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象,潛藏著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態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標簽避而遠之。而像探探這類社交軟件是連接線上與線下的聚合點,能讓更多年輕人更順利地完成從虛擬到現實的銜接。
社交軟件提供的文字和表情符號本身蘊含的意義給彼此之前的交流帶來看了很大空間,同時社交軟件上的語音等功能又彌補了線上交流中語氣的欠缺,而沒有面對面的現實壓迫感,就使得深度交流在線上更易實現。
此外,線上線下社交界限的模糊化,人們甚至可以和未曾謀面的人在線上實現互助合作,而這更使得年輕人認為線上與現實中的社交關聯并無明顯區隔。
事實上,調研數據也顯示,43.3%的被訪者傾向于社交軟件的交流方式,這一比例甚至略略超過“面對面交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