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聚焦 > > 正文

              中外學者在北京熱議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

              來源:中新網 時間:2024-09-23 12:22:35


              (相關資料圖)

              “人類文明始終是傳承和發展、延續和創新的辯證統一。”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沒有傳承,文明就成了無源之水,更不會形成滾滾波濤,沒有創新發展,文明就會逐漸干枯,人類很可能還停留在刀耕火種,因此傳承始終存在,創新不可停息。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北京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王易認為,作為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北京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守正創新、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等特點,見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對于中華文明延續與中國道路選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研究員李國強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發展的現代化,而不是照搬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中華文明是中國道路選擇的最大法寶和最顯著優勢,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精神之基、力量之源。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鑒、兼收并蓄。德國波恩大學終身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特聘教授顧彬(Wolfgang Kubin)認為,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明文化存在差異,需要保持互相了解、理解的心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否則任何社會的文明或文化將得不到發展。針對目前國際間的交流隔閡,應學習中西方前人的智慧,孔子和歌德主張的以學習、實踐為主的生活方式對于文明或文化的交流與現代發展很重要。

              “當前的文化傳播,既要選取好的內容和題材,也要有好的渠道和方式。”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表示,伏爾泰、馬可·波羅、賽珍珠等海外人士創作的文學作品,向世界介紹了中華文化,具有借鑒意義,要認真研究當今時代國際傳播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積極廣泛地利用文化藝術形式,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用真實可信、生動感人、無可置疑的中國敘事,讓世界切實感受和認識當代中國的道路選擇、制度設計、社會治理等。

              提到民間力量在文化藝術交流中的作用,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藝術8(北京中法藝術之家)創始人、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獲得者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認為,藝術是美之道,文明的基礎是創造、傳播和美的需要。藝術家在中法關系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須以慷慨而堅定來支持和陪伴藝術家和文化作品,為兩國搭建交流渠道,提供自由行動的途徑。

              平行論壇期間,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梅派第三代男旦傳承人胡文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烏蘭牧騎隊員金克勒那日表演團隊,向現場嘉賓展演展示了京劇、面人、烏蘭牧騎歌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完)

              責任編輯:

              標簽: 北京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