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社區“微更新” 服務更便民 觸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20-09-21 16:24:53

              最近,上海市民葉朋豪滿心歡喜。

              60多歲的葉朋豪家住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新華路669弄新風邨,他說:“在這里住了一輩子,沒想到小區門衛室變成了文化活動室,開心得很。”

              新風邨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基本沒有公共文化空間,老葉口中的門衛室一度閑置,老房子逐漸破落。

              老街坊都沒想到的是,2018年,這里來了個“華麗轉身”:從一間擁擠局促的閑置房屋,變成了寬敞溫馨的社區公共客廳“睦鄰微空間”。在老式住宅樓群中,“睦鄰微空間”十分顯眼。在這個文化活動室里,有各類圖書吸引讀者駐足,還開展物物交換集市、社區影像展等文化活動,讓社區居民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密切。

              讓老地方煥發新生命,是上海市長寧區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中的創新探索。“我們的城市不缺少大型的公共文化場館,但群眾家門口的公共文化設施卻很缺乏,影響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尤其在老舊小區,居民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需要與公共文化空間匱乏的矛盾相當突出。”長寧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豐說,長寧區為閑置的建筑、小區空間邊角料、地下室等尋找合適的利用方式,通過一系列“微更新”激活空間,建成了一批美觀大方、實用便民的文化“微空間”,“真正讓設施根植于小區內部,真正讓服務走到家門口”。

              近日,40位“居民藝術家”在虹仙小區地下文化空間舉辦了“虹仙好鄰居日”活動,他們有的展示收集已久的上海老物件,有的策劃了小區攝影展……氣氛溫馨,很受歡迎。

              虹仙小區位于仙霞新村街道仙霞路700弄,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有9000多名居民,他們對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很迫切。小區里有一處1100平方米的地下民防空間閑置已久,街道工作人員在與居民反復協商的基礎上,對地下空間精心設計,并面向社會招募服務內容。如今,居民們可以在這里聚會休閑,他們對小區的感情越來越深,獲得感、歸屬感也越來越強。

              在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切入點之一是將重心下沉再下沉,更親密地觸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陳豐說:“在小區里建新設施,空間缺乏、資金需求大。我們為群眾尋找可供激活的空間,集約化、節約化地利用現有資源,最終建設了183個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結合全區內的各類文化空間,我們用357個基層服務點,構筑起了廣覆蓋、多維度、立體式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百姓家門之外便是文化所在。”

              責任編輯: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14 676 113@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