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全球今熱點:網店商家虛假發貨到底為了啥?

              來源:法治日報 時間:2024-08-25 09:23:27

              從商品發錯尺寸召回到寫錯名址退回 從快遞“空包”到包裹破損退款

              網店商家虛假發貨到底為了啥?


              (資料圖)

              購買3件衣服,先是漏發2件,補發后商家又說快遞被召回。一次下單前前后后折騰了近一個月,廣東市民陳娟至今仍只收到了1件衣服。

              陳娟用“糟心”來形容這段網購經歷:“賣家表示可以給我補發,但沒說具體時間。因為物流時間到了,整單確認收貨,我卻連那2件衣服的影子都沒見到。咽不下這口氣,我在網購平臺上投訴了商家,但是至今沒有得到認定與賠付。”目前,她仍在嘗試通過更多平臺投訴維權,“難道我只能自認倒霉”?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遇到物流異常、商家召回包裹等情況的“倒霉”消費者并非個例。這種情況被統稱為商家虛假發貨,即商家在買家付款后,并未真正發貨或發貨的物流信息與實際不符。一些商家通過虛假發貨的方式,讓消費者在未收到商品的情況下提前確認收貨,規避正常交易流程。

              受訪專家認為,商家虛假發貨行為無疑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相關平臺要制定誠信經營規約,加大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力度,根據情節對存在虛假發貨等不正當銷售行為的商家采取警告、罰款、下架商品或服務、平臺禁入等措施。平臺要從誠信約束和消費者反饋雙向發力,懲戒虛假發貨行為。

              快遞到站后被攔截

              買家遲遲收不到貨

              廣西的耿曉被一個訂單搞得焦頭爛額——15天預售期加7天快遞運輸過程,網購的3件服裝依舊不見蹤跡。

              一個月前,耿曉在某網購平臺購買了3件服裝,在經過了“15天預售”之后終于等來了倉庫發貨。商品從廣東發出,物流信息顯示,包裹“等待攬收”耗時1天,而后幾經輾轉,一共經過了6個快遞站點,“從廣東到廣西,不到600公里,路上耗了7天”。

              7天后,物流顯示包裹到達當地站點,但耿曉依然沒有順利收到貨物。

              “快遞員告訴我,賣家攔截了我的包裹。”耿曉感到氣憤,她在購物平臺詢問店鋪客服,客服稱是因為“發錯了尺碼,所以召回補發”。

              “我覺得很窩火,東西買了一個多月了一直拿不到,就這么退款我又不甘心。”耿曉隱約感覺這是商家的某種“暗箱操作”,她在社交平臺上搜索了相關信息,也把自己的經歷發在平臺上與網友交流,這才知道,自己遭遇了商家的虛假發貨套路。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網購消費者都曾有類似遭遇。商家通常會以“發錯貨召回補發”“快遞破損”“換了單號忘記更新”等說辭來拖延發貨進程。

              “一開始我以為真的是運氣不好碰到問題,覺得能夠退款也就算了。”記者了解到,不少消費者在第一次遇到類似情況時通常會認為是“偶然事件”,選擇退款,而在接連遭遇類似情況后才意識到自己的權益可能受到了侵犯。

              廣東的李先生今年6月網購了一批家居用品。然而,過了幾天他查看物流信息發現,包裹到達目的地后,商品卻被退回了。“剛到目的地5分鐘,快遞直接顯示名址不詳(地址、收件人信息有誤)退回了,后來我怎么聯系快遞員都不接電話,商家只說會盡快和快遞員溝通,再沒了下文。”

              “上網查了一下,我才意識到我可能碰到虛假發貨了。我找平臺客服投訴,花了大量時間應付了機器人客服,到最后平臺還是以商家已經同意退款結束了對話,折騰了這一通,最后什么賠付都沒有,我覺得權益沒有受到保護。”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只能在其他店鋪買了需要的商品,白白耽誤半個多月時間。

              延遲發貨更換地址

              商家快遞互相串通

              近期,某第三方投訴平臺統計顯示收到網購虛假發貨類投訴增多。其中,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在某二手交易平臺支付了9593.89元購買6臺空調,但賣家通過延遲發貨、更換發貨地址等手段,使消費者相信系統會自動延遲確認收貨時間,導致訂單被系統自動確認收貨。

              經核實,涉事賣家采取了拖延發貨時間并迅速召回快遞的虛假發貨手段。二手交易平臺識別后,多次向買家推送并置頂提示“賣家退貨率高需謹慎、訂單即將確認收貨”等信息,但消費者未及時申訴,導致系統自動確認收貨后資金受損。目前的解決方案是,二手交易平臺封禁涉事賣家賬號,并為消費者申請體驗補償,同時建議報警處理。

              網店商家為何會虛假發貨?

              專門對此類案件進行過相關研究的泰和泰(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許越程告訴記者,少數商家由于售前缺乏對訂單數及出貨量的合理預判,超額銷售后既不愿損失客源,又礙于平臺制定的發貨時效規則,便玩起虛假發貨把戲,為填補庫存爭取更多時間。此外,預售刷單、數據造假和惡意收集買家信息進行轉賣也是虛假發貨的常見原因。

              “例如訂單按發貨標準顯示‘已攬收/攬件’等信息后24小時內無任何物流更新記錄,或商家實際發貨商品與消費者所購無關聯、空包裹等情形。消費者可以通過查看物流信息來判斷是否存在虛假發貨的情況。如果物流信息長時間未更新,或者顯示的發貨地與商家所在地不符,那么就需要警惕了。”許越程說。

              有電商從業人員向記者透露:“有些商家搞促銷打折,發現銷量很好就不舍得低價賣出,于是選擇虛假發貨。”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預售時折扣力度很大,有時甚至是虧本經營,于是利用虛假發貨,既推高了銷量數據,也不會造成實際損失。

              在廣東揭陽經營多年童裝網店的黃娟告訴記者,虛假發貨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雖然網購平臺會有相關的監管規定,但是‘下有對策’,商家還是會選擇新的方式來規避”。

              “一般而言,最大的可能還是賣家打了單,點了發貨,但其實手頭上沒有貨。”黃娟說,這么折騰是因為“如果商家沒有按照承諾的時間發貨,平臺會罰款,一些商家就會通過這種方式減少自己的損失”,或者有的商家一時缺貨,又不想放走客源,于是選擇虛假發貨爭取時間。“如果消費者催得緊,就隨便找個理由,比如‘倉庫被水泡了’‘件寄丟了’,讓消費者再等等,或者申請退款。”這樣操作下來,商家也不用承擔責任。

              黃娟介紹,商家虛假發貨通常有多種掩蓋的手段,“攬收和中轉很長時間,后續沒有物流信息是其中一種方式,還有就是故意寫錯名址信息”。商家通常會以各種理由告知消費者快遞被召回,而實際上,被召回的快遞大多是“空包”,或是虛假物流。“還有比較過分的商家,會在沒有貨的情況下‘拍A發B’,實際上你收到的并不是你買的東西。”

              采訪中,有快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虛假發貨實則是有的商家和一些快遞網點共同配合的“騙局”。

              “有一些商家會和快遞員說好,快遞員會給商家一個單號。”廣東揭陽某快遞驛站工作人員說,部分商家會和快遞網點串通,在“技術”操作下,平臺會顯示虛假物流信息,“有時候我們派件的人查單號,查出來根本沒有物流軌跡,和平臺上顯示的不一樣,都是虛假的。”

              在北京從事快遞行業多年的郭先生說,快遞員大多對虛假發貨有所了解,具體操作是由物流公司先開出訂單號等信息,商家同步到電商平臺后物流顯示“已攬件”,即算完成了平臺要求的發貨動作。但實際上,商家并沒有將貨物真正發出,消費者自然等不到物流信息的及時更新。

              虛假發貨涉嫌欺詐

              平臺不能一賠了之

              記者詢問相關電商平臺,客服對“賣家虛假發貨怎么辦”作出的回答是:如果賣家已經對交易操作了“發貨”,但實際上未進行發貨且雙方溝通無法解決,建議買家及時申請退款。

              從采訪情況來看,大部分消費者在遇到虛假發貨遲遲收不到貨的情況后,通常會選擇直接申請退款了事。有時,因消費者未注意,在發現虛假發貨情況時商品可能已經確認收貨,消費者需經歷漫長的拉扯維權,最后也只是要回本屬于自己的貨款。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白白浪費了時間,虛假發貨商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中國傳媒大學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指出,商家的虛假發貨行為,屬于典型的合同違約侵權行為,不僅違反電商平臺規則,影響自身信譽,也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果基于刷單或其他不正當目的,商家根本沒有履約能力而虛構庫存進行大批量虛假交易,這種情況涉嫌構成欺詐。

              鄭寧認為,主流電商平臺已制定相關規則,加大對商家虛假發貨行為的懲罰力度,比如按照商品實際成交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消費者賠付紅包等。但從平臺端來看,懲治虛假發貨行為不能一賠了之,需采取更多有效規約,如采取下架商品或服務、平臺禁入等措施,提升存在此類失信行為商家的違規成本;同時應充分回應消費者維權訴求,暢通維權渠道,形成消費者反饋與商家信用評價的關聯機制。

              在許越程看來,對于虛假發貨問題,首先需要確認消費者與賣家之間是否存在有效的交易合同。如果合同已經成立,但賣家沒有交付正確的產品,則認為賣家違反了合同約定或出現了欺詐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有權采取適當的救濟措施,包括要求重新發貨、退款、投訴等。如果問題無法在平臺上解決,則可以考慮通過法律途徑對賣家進行約束和追究法律責任。

              “有的消費者還可能遭遇虛假發貨并要不回貨款的雙重‘倒霉’,如果消費者已申請退款,商家在發送虛假物流簽收后,錢款流向商家,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平臺方屬于‘未采取必要措施’,消費者有權向相關平臺方追責,平臺與店鋪經營者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許越程說。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