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世界熱訊:詐騙罪并不限于騙取有體物嗎?與招搖撞騙罪的界限是什么?

              來源:法制法律網 時間:2023-06-07 13:06:08

              詐騙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假情況或是隱瞞事實真相的方式 ,騙取金額較大的公私財產的方式。

              概念:

              詐騙罪指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假情況或是隱瞞事實真相的方式 ,騙取金額較大的公私財產的方式。

              構成條件: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一些違法活動,雖說也使用某一些欺詐方式,甚至也追求某一些違規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亦或是不限于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虛構事實真相亦或是隱瞞真相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

              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方式。欺詐方式從形式上說分為兩類,一是虛構事實真相,二是隱瞞真相,二者從實質上說幾乎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觀念的方式。欺詐方式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觀念,并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

              因此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真相,還是當下的事實真相與將來的事實真相,只要是具有上述內容的,可以說是一種欺詐方式。倘若欺詐內容不是使他們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方式。

              欺詐方式必須符合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觀念的程度,對自己出售的商品進行夸張,沒有高于社會容忍范圍的,不是欺詐方式。欺詐方式的方式、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方式本身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真相的義務,但不履行此類義務,使另一方陷入錯誤觀念亦或是繼續陷入錯誤觀念),行為人利用此類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方式。

              其次,欺詐方式使另一方產生錯誤觀念。另一方產生錯誤觀念是行為人的欺詐方式所致,即使另一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方式的成立。

              在欺詐方式與另一方處分財產之間,就必須介入另一方的錯誤觀念。倘若另一方不是因欺詐方式產生錯誤觀念而處分財產,也就不成立詐騙罪。欺詐方式的另一方只規定是具有處分財產的權限亦或是地位的人,不規定一定是財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為方式,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偽的證據,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決,進而獲得財產的方式,稱為訴訟欺詐,但不成立詐騙罪(詳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方式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

              其次,成立詐騙罪規定被害人陷入錯誤觀念之后作出財產處分。財產處分分為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作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區分詐騙罪與盜竊罪。處分財產表現為直接交付財產,亦或是承諾行為人取得財產,亦或是承諾轉移財產性利益。行為人實施欺詐方式,使他人放棄財物,行為人拾取該財物的,也應以詐騙罪論處。

              不過,向自動售貨機中投入類似硬幣的金屬片,進而取得售貨機內的商品的方式,不構成詐騙罪,只能成立盜竊罪。最后,欺詐方式使被害人處分財產后,行為人便獲得財產,進而使被害人的財產受到損害。根據刑法第266條的規定,欺詐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構成犯罪。根據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監察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的最新司法解釋,詐騙罪的數額較大,以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為起點。欺詐未遂,情節嚴重的,也應該定罪并依法處罰。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詐騙罪并不限于騙取有體物,還分為騙取無形物與財產性利益。根據刑法第210條的有關規定,使用欺詐方式騙取增值稅專用發票亦或是可以用于騙取出門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成立詐騙罪。

              3.主體要件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凡符合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

              與借貸方式的界限:

              借款人由于某種原因,長期拖欠不還的,亦或是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是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賬,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的確打算償還的;還一些打借條之后偽造還款收條的,詐稱已經還款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欺詐。

              與因虧損躲債的界限:

              倘若的確是集資經商辦企業,但因經營不善,虧損負債,為躲債而外出,仍屬財產債務糾紛。這同詐騙犯以集資辦企業為名,撈到錢財就逃之夭夭,以實現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質的不同。

              與招搖撞騙罪的界限:

              兩者都使用騙術,后者也能夠獲得財產利益,這兩樣是一樣的;不過,主觀目的、犯罪方式、財物數額規定和侵犯的客體,均有不同。

              招搖撞騙罪是以騙取各種違規利益為目的,冒充國家工作人員,進行招搖撞騙活動,是損害國家機關的威信、公共利益亦或是公民合法權益的方式,它所騙取的不僅分為財物(但無數額多少的限制),還分為工作、職務、地位、榮譽等等,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當不法分子冒充國家工作人員騙取公私財物時,它就侵犯了財產權利,又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威信和正?;顒?,屬于牽連犯,應該按照方式所侵犯的主要客體和主要危害性來判定罪名并從重懲罰。

              倘若騙取財物數額不大,卻嚴重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威信,應按招搖撞騙罪論處;反之,則定為詐騙罪,倘若嚴重地侵犯了兩種客體,一般依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按詐騙罪處治;倘若先后分別獨立地犯了兩種罪,互不牽連則應按照數罪并罰原則處理。

              責任編輯:

              標簽: 詐騙罪并不限于騙取有體物 與招搖撞騙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