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儲能市場爆發已成共識,但項目如何盈利仍是痛點 天天報道

              來源:電化學儲能 時間:2023-04-23 16:03:19

              “我想給我們的工廠配個‘大充電寶’,聽說能省點電費。但是一圈逛下來,真的眼花繚亂了,各種參數配置一個比一個強。不過,我更關心的其實是究竟能省多少錢?!眳⒓覧SIE展會的張先生如是說。

              隨著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原本“小眾”的儲能“出圈”了。除了傳統的發電側、電網側客戶,更多的用戶側工商業主開始主動了解這類產品,從河北特地趕到北京觀展的張先生便是其中一員。


              (資料圖)

              與此同時,巨大的市場規模潛力,不僅引得國內的廠商擴建產線,也吸引了外商投資。4月9日,特斯拉官宣其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落戶上海,將專門生產其儲能產品Megapack,初期規劃年產儲能電池規模近40GWh。

              針對“靠什么贏得市場?”這一核心話題,多家儲能企業高層管理人士、技術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給出了行業發展趨勢的判斷。

              長壽命、大電芯成“王牌”?

              行走在ESIE展會林立的廣告牌間,循環壽命12000次、300Ah以上大電芯、液冷機組、Pack級安全等賣點,不時沖擊著參展觀眾的心理。初來乍到的參展觀眾或許很難想象,這些行業前沿的技術指標,在一兩年前還是“行業首推”,如今卻一躍成為許多廠商的新品“標配”。

              儲能LCOS(平準化儲能成本)是業界描述儲能經濟性時普遍采用的一項核心參數,它的計算方式是某種儲能技術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除以其累計傳輸的電能量或電功率。長壽命、大電芯,為的就是降低儲能LCOS。

              中天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譚清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探索更高的循環壽命應該是儲能的根本所在。因為當儲能的商業模式成熟以后,循環壽命將直接關系到產品的收益,壽命越長收益越多。

              “由于鋰電池現有材料體系性能存在理論天花板,所以我認為短期內循環壽命井噴式的增長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過,這不妨礙各大廠商把更高的循環壽命當作技術攻關的重點,這一定是我們共同追逐的方向?!弊T清武稱。

              另有一位頭部企業的儲能技術專家表示,過去儲能電芯循環壽命實際在6000次,現在的電芯新品基本可以達到8000次以上,這已經達到鋰電池循環壽命的極限。突破10000次,基本都是在實驗室中應用補鋰添加劑實現,因此具體項目中的實際表現有待論證。

              除了更長的循環壽命,大容量的電芯亦是多家廠商競相追逐的賣點。早期的儲能電芯以50~100Ah的產品為主,去年280Ah的電芯占據市場主流。而在今年,不少儲能廠商紛紛推出了超過300Ah的儲能電芯,例如天合儲能的306Ah電芯、遠景動力的315Ah電芯、鵬輝能源的320Ah電芯。此外,億緯鋰能還推出了560Ah的超大容量儲能電芯。

              譚清武對此表示,過去小電芯采用的是并聯結構,無法接觸到每一節電池的真正狀態,因此容易產生監測漏洞和安全隱患。大容量電芯克服了這個障礙,使得管理更可靠、監測更準確,有利于提升儲能系統的一致性和優化控制。但是,電芯也是能量存儲單元,一旦出現惡劣情況,其能量密度越大釋放的威力就越大,因此要把影響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電芯容量不可能無限上漲?!半娦救萘康陌踩珕栴}和行業設備的整體發展都是關聯的,未來將定位在哪一個容量停止,目前還不好說,處在探索階段?!?/p>

              此外,搭載液冷系統、Pack級安全這些也成為儲能新品的普遍亮點。前者相對風冷系統而言,換熱效率更高,降低熱失控的風險,能夠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后者順應了今年7月即將實施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規程》國家標準要求,給每個電池模塊單獨配置了探測器和滅火介質噴頭,以確保其安全性。

              不過,也有產品主管向記者提出“安全無上限,安全有下限”,他認為在產品安全性上過度投資、追求極致沒有意義,儲能產品真正的競爭力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性價比”上來。

              國內儲能項目盈利難

              許多企業人士與第一財經記者交流時,常常在闡述技術攻關路線時意氣風發,卻在談及利潤回報時面露愁容。

              一位儲能系統服務廠商高管對記者表示:“國內下游普遍在搶訂單、壓價嚴重,導致我們的利潤也很微薄。你不做有別人做,為了在這個市場里先站住腳,有的項目我們甚至虧本也要做。”

              面對“你追我趕”競爭白熱化、但利潤率卻不高的市場,儲能企業該如何做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答案或許在問題之外。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去年11月發布的《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目前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為12.2%,其中新能源配儲能等效利用系數僅為6.1%。報告稱,新型儲能成本較高且缺乏疏導渠道,同時商業模式和電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靶履茉磁鋬δ苁找嬷饕獊碓从陔娔芰哭D換與輔助服務,儲能的諸多市場和價格規則仍有待落地;儲能商業模式不穩定,回報機制不清晰,政策變動對收益影響較大?!?/p>

              “過去一年我們廠商間的競爭相當激烈,我認為根源在于新能源配置儲能目前主要還是一個政策驅動的強制行為,背后沒有形成商業邏輯的閉環,沒有良好的商業回報。這就導致國內的儲能項目競標大多是看價格,而不是看產品的性能和技術。作為提供解決方案、科技產品的企業而言,我們希望能夠幫用戶創造價值,而不是死磕成本,這樣企業和行業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笨剖窟_新能源產品總監黎志榮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除了新能源配儲,共享儲能模式、用戶側儲能等商業模式也逐漸顯現,但收效有限。一位儲能企業負責市場部的專家表示,目前共享儲能收益有容量租賃、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補償,但在大多省份不能同時獲得。僅在一些政策和市場條件好的地方初顯經濟性,大部分項目在設備全生命周期內保證不了盈虧平衡。同時,共享儲能在儲能行業總體的占比很小。而用戶側儲能的痛點在于,其收益主要依賴于峰谷價差套利,僅在東部一些價差大的地方能夠鋪開。

              在國內電力市場機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一些儲能廠商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電價的大幅波動給用戶帶來了購買儲能產品的強烈驅動力。黎志榮告訴記者,去年公司業績幾乎實現翻番,這主要受益于海外用戶側儲能業績的增長。

              CNESA最新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稱,保守場景下,預計2027年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0GW,2023年至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9.3%;理想場景下,預計2027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138.4GW,2023年至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60.3%。

              2023年被稱為儲能爆發的元年,更多的儲能廠商也期盼著,今年的電力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良性循環。

              發布人:文濤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儲能】【儲能電池】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